连续制造—未来药品生产趋势

20世纪90年年代,德国针对连续制粒和连续干燥工艺进行深入研究,注册了相关专利。
2000年前后,在线清洗和在线除菌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使药品生产向在线连续模式转变的可能性得以提升。
2004年,FDA发布《行业指南:过程分析技术( PAT ) -用于规范创新药研发,生产及质量保证的框架》,积极推动针对医药原料连续制造。
2014年,FDA开始鼓励药品连续制造的产业化应用,资助罗格斯大学结构化有机颗粒系统研究中心、美国普渡大学、新泽西理工学院开展连续制造的研究。
2019,FDA发布连续生产的质量考量-行业指南(草案指南)
2020年9月,美国众议院批准建立国家连续制造卓越中心( NCECM)的立法,法案题为《2019年国家连续药物制造卓越中心》
2021年1月,FDA在《2021年FDA监管科学进展:监管科学重点领域》中指出:“先进制造可以应用智能制造的概念,采用自动化、数字化和人工智能来简化生产方法,收集更多的过程控制数据,并使用智能算法来控制产品生产和放行或做出相关的决策”。
2021年11月,FDA药品质量办公室主任Michael Kopcha表示,FDA正在制定先进制造评估框架( FRAME),是FDA实施先进制造的举措之一,未来5~10年内,连续制造将会在药品生产中扮演重要角色。

国内头部企业要做连续制造的意愿强烈,都在积极调研中,但基本也都处于调研阶段,仅有个别企业用进口设备组建团队开展研究。
各生产单元联动,国内设备供应商大部分能实现,连续压片和包衣等已经实现,其他的尚待完善。
PAT方面,设备商和一些高校研究团队在开展研究,目前努力方向均是针对制剂通用指标,比如颗粒分布、颗粒水分等,均以近红外为主要手段,对其他手段涉猎不多,在没有具体产品的明确参数需求前提下,设备商想做更多努力的空间不多。
连续制造=智能制造,中控集成,所有设备均覆盖,软硬件需协同发展,设备兼容性需求更适合全产业链设备制造商。
连续制造只适合创新药?
连续制造可以给创新药的仿制设置高壁垒?
为什么在监管方大力支持下还只有少数产品上市?
连续制造并未改变工艺原理,改变的是质控方式,不会给仿制带来高壁垒。
连续制造追求的是简洁的生产工艺,而不是复杂化。
连续制造,是以时间换空间的生产方式,节省大量生产和质量人力投入。
连续制造,具有良好的可复制性,稳定的输入输出,可以给仿制药走出国门插上翅膀。
连续制造总结--适用方向
适用于单一品种大批量、长期的连续生产。
适用综合生产成本高的产品,比如大片重导致批量小的产品“单片”折算检验、人工成本高。
适合原料成本高项目,连续生产可降低损耗。
适合季节波动性产品,批量可用生产时间来确定,淡季缩短生产时间,旺季延长时间,更灵活。
适合高风险产品,大部分环节可无人化远程化操作,理想状态人工用量可降低80%。
适合窄治疗窗产品,理想状态下,一定周期内不存在产品“批间差异”。
核心问题

阳光诺和+翰林航宇
将有更详细的数据披露
8.3日上午九点
苏州博览中心D-D02 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