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专题丨流化床制粒过程中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 2022 ——
服务专题
第四期
序言

由于流化床制粒(一步制粒)过程是在一个封闭的单元内进行,制粒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变化不易被观察到。因此,对于未经严格工艺验证的生产工艺在生产过程出现操作不当、设备异常等因素。就容易出现塌床、风沟床、物料冲顶、物料聚结粘附在锅壁或过底、难以干燥等问题,在实际生产中应加以注意。
流化床制粒过程中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1
塌床现象
缺陷描述:
塌床现象是流化床制粒中最常见的问题。主要是在制粒过程中,处于流化状态的固体物料在床内短时间内(几秒至几分钟内)失去上升的动力,而沉降到底仓的锅壁上或导流板上,最终处于静止状态。产生塌床的根本原因是加湿(粘合剂加入)速率大于干燥的速率,具体有如下几种可能。
原因分析:
⑴ 粘合剂喷液速率过快,粘合剂液速率过快是产生塌床现象最常见的原因,一般是操作人员急于求成造成操作不当,或蠕动泵失去控制所致。
⑵ 进风温度下降,由于进风加热装置蒸汽气压下降或电加热温度部分加热启动过缓,引起进风温度下降,从而造成干燥速率下降,产生塌床现象。
⑶ 进风湿度的变化,由于进风湿度变化从而造成塌床经常被操作者忽略,对于没有安装加湿除湿装置的进风系统,进风湿度会随环境湿度的变化而变化,当环境湿度骤然升高时,进风湿度随之上升,进风干燥效率下降,产生塌床现象。
⑷ 雾化压力降低,原本处于正常流化状态的制粒过程,如果雾化压力降低,会发生粘合剂喷雾液滴增大、喷雾的圆锥直径变小。粘合剂雾滴增大会使部分颗粒过湿、过重;喷雾的圆锥直径变小使粘合剂分布不均,造成局部物料过湿,产生塌床现像。
解决方案:
一旦发生了塌床现象,首先马上关闭喷雾系统,然后逐步排查,待发现原因后,将其调整至正常状态,在开机操作。
2
风沟床现象
原因分析:
风沟床的典型现象是容器内出现气流短路,进风气流迅速从局部物料中穿过,而其他物料处于相对较慢或静止状态,通常产生风沟床的原因是物料局部过湿造成的,另外还有一种原因是流化床加料过少形不成流化状态,造成气流短路形成风沟床。
解决方案:
停机、重新摊匀物料、物料过少补足物料、在按正确的程序开启流化床。
3
物料冲顶
缺陷描述:
物料冲顶是指制粒过程中,大部分物料被吹到到捕尘袋上了,使制粒无法继续进行。产生的原因是物料粒径过细(小于50)、进风风速过快(进风量大)或抖袋、反吹失灵。
解决方案:
加强、加快抖袋或反吹;将物料抖落回腔体内;降低进风风量至正常流化状态;调整物料粒径。
4
物料粘结导流板
缺陷描述:
流化床制粒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物料粘结在导流板的筛网上,降低筛网空气的流通性和流化床内的负压,从而影响颗粒的形态和质量。
原因分析:
⑴ 进风温度过高,使低熔点的物料熔融,粘结在导流板的筛网上。解决方法:适当降低进风温度,适当提高进风风量。
⑵ 喷枪故障或大量物料聚集在喷嘴附近影响了粘合剂的雾化,出现了液滴,因而形成较大的湿块粘结在筛网上。
解决方法:对喷枪进行修理或清除喷嘴附近的物料。
⑶ 流化床内负压不够,物料不能形成良好的流化状态,湿颗粒聚集并粘附在筛网上。
解决方案:
提高风量,但不宜过大,如效果不理想,检查风门、过滤袋是否堵塞、风机是否出现故障。
5
物料结块
缺陷描述:
物料结块是流化床制粒常见且较严重的问题,使制得的颗粒粒径偏大,流动性差,严重时会使流化过程停止,甚至整锅物料报废,设备故障和操作失误均可引起物料结块。
解决方案:
⑴ 视镜观察,这是最直接、简便的方法,透过观察镜观察物料的流化状态,若是结块,一般可以发现。
⑵ 观察温度变化,在流化床制粒过程中,进风温度一般总是在恒定值上下浮动,偏差不会很大;物料温度和出风温度一开始是下降的,到一定时候也会趋于稳定。若是发现物料温度和出风温度持续下降,且和进风温度相差很大,极有可能是颗粒偏湿,干燥不及时而结块。
⑶ 触摸容器外壁,正常生产时,容器外壁的温度应均匀一致的,手摸各处不会有明显的冷热差别。当手摸容器外壁的不同部位感觉有明显冷热差别时,一定是产生了严重结块,有大规模的结块紧紧粘附在锅壁上,才会出现锅壁温度不均匀。
6
湿粒干燥所需时间延长
缺陷描述:
流化床制粒的颗粒成型后,一般湿颗粒的干燥时间在5-10分钟即可,但有时干燥30分钟以上颗粒仍然偏湿。
原因分析:
⑴ 制粒过程中出现了大的结块,不能形成良好的流化状态,甚至大的结块附着在容器壁上使其不能呈流化状态而影响干燥。见物料结块解决方法。
⑵ 长时间使用设备,使捕尘袋上粘附上了大量细粉,即使震摇也不能使其抖落下来,捕尘袋通透性变差,颗粒内的水分不能及时蒸发。
⑶ 风量设计过小或进风温度过低,颗粒水分蒸发缓慢。
解决方案:
⑴ 定期清洗捕尘袋或定期更换,生产时反吹抖动间隔10-20秒。
⑵ 加大风量,提高进风温度,另外检查风机及传感器 有无故障。
7
制粒过程产生较多的细粉或颗粒粗
原因分析:
⑴ 物料原因,当物料过细时,制粒过程中会有较多的细粉粘附于捕尘袋上,出料前抖袋时会将其抖下混入颗粒中,因而导致颗粒中细粉过多。当物料为复方制剂,成分复杂制粒时由于成粒的难易不同,从而产生粗细不均匀的颗粒。
⑵ 进风温度,进风温度偏高,粘合剂喷雾的雾滴被干燥雾滴变小,制得的颗粒较小,形成了细颗粒,此类颗粒被迅速干燥,无法在粘附细粉而继续增大颗粒,从而导致颗粒细小和细粉过多;进风温度低,粘合剂雾滴相对也较大,形成的颗粒大,并且湿颗粒能继续粘附细粉而不断增大,产生了粗颗粒。
⑶ 雾化压力,喷枪的雾化压力大,粘合剂的雾滴小,形成的颗粒粒径也小;反之,喷枪的雾化压力小,粘合剂的雾滴大,形成的颗粒粒径大。
⑷ 粘合剂粘度,粘合剂粘度大,喷雾形成的雾滴也大,能粘附更多的细粉,使颗粒增大;反之,喷雾形成的雾滴小,成粒也小,细粉偏多。
⑸ 喷雾流量,粘合剂喷雾流量小,喷雾液滴小,制得的颗粒粒径小,细粉偏多;粘合剂 喷雾流量大,雾滴大,粘附细粉多颗粒大。流量大时,颗粒不能迅速干燥,可继续粘附细粉而不断“长大”。
解决方案:
⑴ 控制进风温度,以保证形成的颗粒既能及时干燥而又不至于干燥过快,在颗粒尚未成型时水分就被蒸发。
⑵ 调节雾化压力至适当的雾滴粒径。
⑶ 调节粘合剂粘度至雾滴的粒径适当。
⑷ 调节喷雾流量,相应调节雾滴的粒径以便控制颗粒的粒径。
8
制备中药颗粒容易出现的问题
原因分析:
中药颗粒的原料基本为生药粉和浸膏(浸膏干燥粉末)两类,通常不用辅料(根据剂型)。当采用流化床制备中药颗粒时,若选择常用粘合剂,则无法一次性完成颗粒的制备,需在部分工序上与老工艺配合,才能真正达到流化床制备中药一步化。
解决方案:
最可取的方式是以浸膏直接代替粘合剂制粒。浸膏为粘合剂,颗粒的色泽和有效成分的含量会随浸膏提取批次间的差异而不同,颗粒结构比传统工艺疏松,抗柔性差,用于压片则质量明显提高,片面的光洁度高,完全达到包衣的要求(薄膜衣、糖衣)。用浸膏制备颗粒时,因浸膏制品容易吸潮,应控制环境的湿度,特别是流化床进风空气的湿度。另外,制备中药颗粒剂时,粒径与传统工艺相比粒径相对比较小,但溶解速度快,颗粒均匀性好,制出的颗粒符合质量要求。
翰林电子化故障状态提醒查询系统

翰林电子化故障状态提醒查询系统是直接内嵌在设备操作程序之中的,能更好的帮助翰林设备的使用者检测设备的故障问题。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如需转载请留言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